第539章 峰路山下-《明末最强钉子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长岭山防线因其坚固,而受到广泛赞誉。
    无论是文官员还是武将,均对其坚不可摧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,视其为保卫后方安全的关键屏障。
    因此,五道岭等地亦可借鉴长岭山的防御策略,建立类似的城寨防线。
    在十九日这一天。
    马世龙与满桂的新军被留驻于五道岭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总兵刘继虎、游击都猎城、副将郑林义等人,连同两万余名官军,驻扎在杏山堡、大兴堡、东青堡及其周边地区。
    与长岭山的青牙军辎兵,共同守护着大军的退路。
    马世龙和满桂两位总兵,在五道岭积极动员民夫军壮挖掘壕沟、修筑城墙。
    他们模仿长岭山的做法,充分利用地形地势。
    为了支持他们,青牙军辎重营提供了专业人才,协助进行地形勘测和图纸绘制等事宜。
    随着大量民夫军壮的到来,五道岭各地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。
    不过这时,清军似乎已经察觉到了明军的行动。
    频繁派遣侦骑进行干扰。
    双方陷入了一场侦察与反侦察的较量。
    明军的哨探报告称,建虏在距离五道岭十几里远的女儿河北岸,似乎也在进行大规模建设,可能隐藏着重大的战略意图。
    但由于敌方哨探遍布河岸两侧,己方哨探难以接近,因此无法获取确切的情报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崇祯三年,七月二十二日。
    后方稳妥。
    这日,北上明军,步骑炮军交加,浩浩荡荡逼向松山。
    明军军容极盛,大军数量超过十五万之多。
    人马声势,望不到头。
    而在明军从杏山出发,向松山挺进的那一天。
    锦州南面,峰路山。
    峰路山由众多高低不一的丘陵和山岭组成,面向锦州的一侧地势较为平坦,而面向松山的一侧则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和山岭。
    在接近主峰的地方,山势变得陡峭起来,且岭前遍布荒草和山石。
    这样的地形只适合精锐步兵通行,不适合骑兵和战车通过。
    在峰路山东侧数百米的山脊上,有三块险峻的巨石巍峨耸立。
    宛如擎天之柱,屹立不倒。
    在这些巨石旁边,一顶高大的大伞被高高撑起。
    伞下站立着一个肥胖的清朝男子,正是清朝的皇帝皇太极。
    明朝人称他为黄台吉,或者洪太。
    此刻的皇太极正凝视着山下的松山堡,沉思着。
    在他的周围,聚集了许多清国的王公贵族、旗主额真、贝勒等重要人物。
    尽管烈日炎炎,众人汗流浃背。
    但他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,都像他们的皇帝,一起凝视着山下的景象。
    沿着山脊,清国精锐的白甲兵和葛布什严阵以待。
    旌旗招展,气势磅礴。
    长时间的凝视后,皇太极冷冷地问道:“温越,洪承畴他们开始从杏山进军了?”
    镶红旗主岳托从人群中走出,跪在皇太极身边,回答道:“回禀皇上,确实如此。”
    他继续说道:“据哨探所报,明朝军队阵容强大,步骑炮兵交织,人数有十数万人。”
    “终于是来了。”
    皇太极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。
    片刻之后,他又淡淡地说道:“回去吧,商讨下该如何对付他们。”
    在激昂的鼓声伴随下,皇太极起程前往峰路山的东侧。
    在这里,有一个原明军的军事屯堡,名叫山城。
    其完全由石头建造,巧妙地顺应了山势。
    内部平坦开阔,外部则是陡峭的山崖。
    站在山城之上,北望可见锦州,南眺松山。
    附近的松山堡和杏山堡,以及各个瞭望台都一览无余。
    峰路山作为锦州的天然屏障,而这座屯堡又是峰路山的防线,其地理位置极为关键。
    然而,这座城池有一个弱点。
    如果敌军从峰路山北面发起攻击,堡垒将难以坚守。
    由于清国军队围困住了锦州,这座山城早已落入清军手中。
    现在成为清军的战略要地。
    数日前,皇太极率领精锐部队迅速抵达锦州。
    在巡视锦州和松山地区后。
    第(1/3)页